最近雨水不斷,祛濕成爲各大養生平台的熱門話題。確實,進入春季之後,人體就開始經曆著“內憂外患”的濕邪入侵,在氣候潮濕悶熱的嶺南地區尤爲如此。因此,整個春夏季,“祛濕”是一個重要的養生主題。不過,人人說祛濕,但祛濕的方法並非人人適合。祛濕的方法不當,不僅祛不了濕,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濕邪,損害健康!
薏米、土茯苓、雞骨草,這是嶺南地區春夏最常用的祛濕藥膳方。的確,這三種中藥材都是祛濕良藥,然而,並不是一個方子人人都適用。祛濕之前,應當先辨體質,否則可能越祛越濕。
嶺南地區常見有三種體質人群的“濕”。一種是虛寒體質,一種是內熱體質,還有一種則是虛實交加。這三種體質選用的祛濕方法應當有所區別。
首先是虛寒體質。“由於長期生活在潮濕、悶熱的環境中,很多嶺南人都有脾胃虛寒症。脾胃虛寒的人容易犯春困,與濕邪有很大關系。虛寒體質者通常表現爲舌苔白、舌質淡、胃口不好、容易困倦、怕冷。此類人的祛濕食療適合采用偏溫的藥材,例如在煲湯的時候適量加姜片、陳皮、砂仁、佛手等,或者炒菜時適量加入姜片、花椒等,有理氣化濕的功效。而常見的雞骨草、土茯苓等對他們來說都偏涼了,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。
其次是內熱體質的人。他們的典型表現是口臭、口苦、舌紅、舌苔黃膩,容易煩躁、排便不暢、大便黏滯。“嶺南地區喜歡吃煎炸、燒烤、油膩食物的人不少,容易形成內熱。內熱不嚴重的人,可以用土茯苓、薏米等偏涼性的藥膳;而內熱嚴重者,可以用綿茵陳、蒲公英、雞骨草等偏寒性的食物。
還有虛實交加體質的人,他們不在少數。此類人群的典型表現是舌質淡、舌苔膩而不黃、舌淡、胃口不好。此類人群在可以采用藥材組合的形式,例如陳
皮或蘇葉加綿茵陳,藿香加土茯苓等,避免藥膳過於寒涼或溫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