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戰國的歷史實際上是秦霸諸侯而終制六合的歷史。對於秦滅六國,自古以來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不一而終。
“國以人興,政以才治”。我認為秦之所能“吞二周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”,關鍵在於敢用人,善用人。
按《史記》記載:秦乃顓頊之裔,其後人名臯陶……其後有非子者因善養馬而被周孝王封為秦之地。當時秦地處偏僻,中原諸國以其為附庸,認為秦習於戎俗,非中國之屬。及至秦穆公,重用“五羊大夫”——原虞國大夫百裏奚,制定“並西戎之地足以耕,籍西戎之民可以戰……既全西陲,然後扼山川之險,以臨中國,俟隙而進”之策。後穆公又西取繇余於戎,迎蹇叔於宋,求丕豹,公孫枝於晉,遂成伯業。商鞅原衛侯之友庶,因見衛弱,乃入魏國,但魏國不能用。及入秦見孝公則變法:廢井田,開阡陌,定都建縣,勸戰禁奸,於是“道不拾遺,國無盜賊,倉稟充足,勇於公戰,而不敢私鬥。秦國富強,天下莫比。”及至蘇秦合縱六國以對秦,魏人張儀因求事魏、楚不得乃輾轉至秦,得惠王賞識,以“連橫”而散六國之“合縱”。又是魏國人範睢,有“談天說地之能,安邦定國之誌。”然在魏國,竟幾被冤屈至死。偷偷入秦後,被昭襄王拜為丞相,教秦王定遠交近攻之謀,說秦王以縱橫捭闔之計,遂獲兼並之功。及至秦王贏政,用楚人李斯為客卿,魏人尉繚為上客,乃次第滅韓、趙、魏、楚、燕、齊。而其中不唯資歷,不拘年齡,打破常規,任用十二歲甘羅為相,委以國事以出使趙國,更是用人的經典。據說:六國有孟嘗、平原、信陵、春申四公子,有田單、吳起、孫臏、趙奢等將領,豈謂無人?然六國用人不專或用人有疑。僅以趙為例:秦拔韓,發兵攻趙,然趙王聽信讒臣郭開之言拒廉頗、殺李牧,而致宗廟毀,祭祀絕,為天下笑,豈非不善用人?蘇洵說,假如六國“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,並力向西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,”吾然其言。
古人雲:“人才興邦”。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,誰搶占了人才制高點,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。在搶占人才方面,美國是好手。據資料顯示,2001年在美國矽谷工作的高級工程師中,有33%是外國人,在美留學的人數達到50萬人,占全世界外國留學生總數的1/3,留學生成了美國人才的一個重要資源。
實現黨的“十六”大提出的必須把人才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,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,努力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,建設規模宏大、結構合理、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,開創人才輩出、人盡其才的新局面,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,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。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,組織人事部門責無旁貸,我們要緊緊圍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證這個目標,把一大批治黨、治國、治軍的優秀人才,凝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,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。
六國因無人才而為秦滅,已使後人哀之,如“後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”。“前車之覆,後車之鑒”。我們切不可使“後人而復哀後人”。